1台iPhone背後有200多家企業 5圖看懂蘋果產業鏈

科技 (150) 2022-11-15

近日,蘋果公司發表聲明稱,由於富士康鄭州工廠的產能降低,iPhone 14 Pro系列的出貨量也將變少,消費者需要等更久才能拿到手機。多年以來,富士康以蘋果供應商的身份廣為人知。而在「果粉」入手的每件蘋果產品背後,還有更多企業的身影。

每台iPhone背後是橫跨全球的供應商

作為一家連續七年位列Gartner全球供應鏈25強榜首的公司,蘋果無疑在供應鏈這個領域做到了大師級別。這些年來,蘋果對產品的推陳出新,也離不開它的供應鏈優勢。

以最新的iPhone 14 Pro Max手機為例,除自研的A16芯片外,它的屏幕源於三星,鏡頭來自LG,芯片更是離不開高通、意法半導體等企業,生產和組裝全線涉及到亞洲、歐洲、美洲多地的供應商

iPhone零部件全球的供應商

正是通過博採眾長和交叉研發,蘋果才能設計出一款款廣受追捧的產品。

在從圖紙變成實物的環節,它的芯片、存儲等核心零部件來自美國高通、美國美光、日本鎧俠等企業,主板上的其他部件則基本被美國德州儀器、瑞士意法半導體、荷蘭恩智浦等公司把控。

中國企業不僅為蘋果提供WiFi/藍牙模塊、聲學部件等配件,廣為人知的富士康等廠商還負責替蘋果代工組裝出一台台完整的手機。

這樣一來,蘋果並不需要自己建工廠,在蘋果供應鏈涉及的所有工廠中,位於中國的數量最多,且遠超二三位的日本和美國,幾乎支撐起了製造蘋果產品的半壁江山。

蘋果供應商的工廠分布圖

蘋果庫存比低於0.2% 壓力甩給供應商?

遍布全球的多元供應鏈,能夠有效提升蘋果產品的生產效率。

蘋果現任CEO、也是現供應鏈的締造者庫克認為「庫存是最根本的邪惡」。庫克剛上任時,蘋果的庫存周轉天數(即企業從取得存貨到銷售期間的天數)大概為1個月,後來他把這時間縮短成6天,某些產品甚至只需要15個小時。

庫克還特別喜歡豐田提出的JIT模式(just-in-time,及時生產制),有需求才生產和采購,蘋果可以通過頻繁但少量的采購讓整個供應鏈不斷流動,但供應商如果不提前備好庫存,就很難快速應對訂單,它們需要集中采購才能降低原材料單價,這樣,庫存壓力就被轉到了供應商身上

據統計,2021年蘋果的存貨比率(存貨/總資產)不到0.2%,而「果鏈」企業的庫存比率普遍在5%-20%之間。

中國信通院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34億部,同比下降了21.7%。這個數據創下了自2015年以來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的最差成績。

相比其他競品品牌出現不同程度的庫存積壓,這種「賣多少產多少」的生產模式能夠讓蘋果公司利益最大化,避免陷入庫存危機。

如何實現「從工廠到買家僅72小時」

如今,一台剛剛下了富士康流水線的iPhone手機,將直接被專機運送到美國肯塔基州的物流中心,最終抵達位於舊金山的銷售網點,用時不超過72小時。這條產業鏈如何運轉?

蘋果為供應商們提供設備、派駐工程師,引入企業資源規劃 (ERP) 系統,打通供應商、組裝廠和渠道的數據。這樣一來,蘋果能清楚地看到每周的庫存統計和訂購需求等細節數據,以便隨時調整生產和銷售節奏。

蘋果還像HR管理雇員一樣,定期給供應商評判打分,「績效」排名靠後的廠商,後續分到的訂單就會減少,甚至會被拋棄。

基於蘋果的市場地位,企業紛紛積極躋身蘋果供應鏈,比如,中國A股就有「蘋果概念股」的說法:要是成為蘋果的供應商,甚至只是蘋果供應商的供應商,股價會漲;如果被移出名單的話,市值也將應聲下跌。

被蘋果「相中」的供應商則如魚得水,比如2011年加入果鏈的立訊精密,當年營收漲幅就超過150%,十多年來營收翻了90多倍。

然而,身價地位飛升的同時也有其代價。作為產品的設計方和銷售方,蘋果在供應商面前有極大的話語權,長此以往,一些嚴重依賴蘋果的廠商可能徹底淪為給蘋果「打工」的,甚至變成它的「專屬資產」。

這種情況下,如果失去青睞,將給企業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

歐菲光是國內一家精密光電薄膜元器件製造商,擁有精密光電薄膜鍍膜技術的專利,於2016年進入「果鏈」。這家企業的大部分訂單都來源於蘋果,占據了總盈利的80%以上。歐菲光為了蘋果的訂單,還專門從海外重金訂購了一批特殊的生產設備。

然而,2020年蘋果將其踢出供應鏈名單,這個打擊如同晴天霹靂,失去了主要訂單來源的歐菲光當年業績不斷下滑,市值更一度蒸發 400 億,直到今天都沒緩過來。

蘋果的供應鏈模式讓它這些年來混得風生水起,但這種模式一來很難復制,二來也存在缺點,比如其中一環出現問題,整個流程就有被打斷的危機。

比如去年受疫情影響,芯片製造商供應不足,就造成2021年四季度蘋果公司損失60億美元,全年損失超100億美元。

同時,「果鏈」生意的性價比也不如從前,利潤在變薄,風險卻在變大。蘋果為了贏得市場,降低成本,不斷壓縮供應商的利潤空間,並引進新供應商,進一步通過競爭令供應商讓利。

如今,「果鏈」企業們意識到多元化發展的重要性,試圖拓展業務,降低對蘋果的依賴:如立訊精密、藍思科技開始進軍汽車製造行業,代工大廠仁寶甚至決定不再承接Apple Watch和iPad訂單,將人員轉移到其他產品線。

隨着供應商們紛紛將訂單資源分散到其它領域,以及美國等地呼籲製造業回流,對蘋果這樣背靠全球的跨國公司來說,更大的挑戰或許還在路上。

發佈留言